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历史事件

郑和为啥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

时间:2020-10-24 10:39:50  

  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,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,应该说是多种因素促成的。除了发展对外友好交往和进行海外贸易外,还包括以下几个因素:

  第一,收拾民心,提高个人声望。

 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属于“篡逆”,有悖于正统观念,合法性受到了广泛的攻击和质疑,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,“颁正朔”,广施赏赉,以使“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,施及蛮夷。舟车所至,人力所通,莫不尊亲,执圭捧帛而来朝,梯山航海而进贡”。(此段话见于《星槎胜览》)

  这种“万邦臣服”、“祯祥毕集”的盛况,可以大大提高皇帝的声望,树立自己“代天行命”的天子形象。这对明成祖收拾民心是大有益处的,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
  第二,军事战略。

  除了靖难之役外,永乐皇帝的军事生涯差不多都是与蒙元势力周旋。他曾亲自五征漠北,反击蒙元势力的侵扰。北边的这种形势,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。通过郑和下西洋,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,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。于是,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:在北边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征,在南边则是郑和的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航。明成祖用兵于北疆,施德于南方,正是一种威德并举的战略。郑和果不辱使命,在“下西洋”的过程中“施恩布德”,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并增强起来。终永乐一世,除安南外,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争。

  郑和船队有两三万军士,除了可以“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”以外,对南洋一带的海寇还可以就地剿捕。例如,剽掠商旅的旧港头目陈祖义即被郑和擒获杀掉。这就进一步保证了南方的安宁。

  郑和下西洋,可能还有牵制帖木儿帝国的用意。从时间上看,帖木儿于永乐二年举兵东进,准备攻打明朝,郑和于永乐三年出使,时间相合。郑和前三次出使,都是以印度南端为终点站,而没有继续西使。当时帖木儿一度占领了印度北部,郑和到达南印度牵制他也是合情合理。

  第三,踪迹建文。

  《明史·郑和传》提到,郑和下西洋还有“踪迹建文”的用意,也不是空穴来风。多位历史学者研究,建文帝并没有在南京城破时死去,当时虽“宫中火起”,但他并未焚于火,而是从城中逃出。这对明成祖来说是个心腹大患,所以他一方面派心腹在国内寻找,另一方面派郑和到海外“踪迹之”,亦在情理之中。从元、明之交开始,东南沿海就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到南洋和印度洋一带谋生。因此,建文帝隐蔽其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。

 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的时候,朱棣命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多人,和六十二艘大船的队伍,浩浩荡荡的向着大海出发了。郑和一队人从福建的五虎门出发,差不多一年之后,在爪哇国的三宝垄登陆。当时爪洼国正在内战,还误杀了郑和的士兵一百四十多人,西爪哇王害怕明朝的军队还过来攻打,于是就赔了郑和六万两的黄金,以供抚恤死去的将士家人之用。之后郑和又到了苏门答腊、满剌加、锡兰等国家。公元1407年,郑和的第一次航海就结束了,但是郑和真的是对航海事耶斾满了热忱,回国后的十几天郑和又再一次下西洋了。这一次郑和还到了暹罗,也就是今天泰国等一些国家。公元1409年的时候,郑和再次回国并且马不停蹄地又再次出发,这已经是郑和的第三次下西洋了。这次郑和到访了越南、马来西亚、印度等国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
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
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
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
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
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
油坊店乡: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
油坊店乡:召开2016年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