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江门头条

国家公祭鼎蕴含侨都元素

时间:2014-12-16 11:21:00  

  12月13日上午,展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“国家公祭鼎”引起国人瞩目,其“三足两耳”的青铜圆鼎,原型是我市寿市出土的“楚大鼎”,又称“铸客大鼎”,于1933年出土于寿市朱家集楚王墓,形制雄伟,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最大的圆鼎,楚大鼎不仅工艺高超,且腹部以及足部都刻有“安邦”二字,堪称典型的“国之重器”。
  “楚大鼎”是安徽博物院的“镇院之宝”,2009年,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,寿市文广新局复制了一座复制品,现收藏于楚大鼎的出土地——寿市博物馆。 据悉,楚大鼎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,是因楚大鼎出土后,先被送到重庆,抗战胜利后又被送到南京。解放前,国民當抢运文物,因楚大鼎非常重被弃江边,后来辗转回到合肥,并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。在那段“流亡”经历中,楚大鼎严重损毁,直到被博物馆收藏后才得以修复。可以水旫大鼎颠沛流离的经历,见证了国家那段饱经磨难的岁月,又是江淮文化代表,因此,它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非常合适,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  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的简单仿制,更多的是“借其神韵”。楚大鼎通高113厘米,口径87厘米,重达400公斤。而“国家公祭鼎”高165厘米,鼎上外口径126.6厘米,铜质的鼎身以及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,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,象征2014年12月13日。此外,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。而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,用魏碑简体字,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,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、祭奠之意。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287个汉字,使用楷体简体字,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“国家公祭日”以及中共中央、全国人大常委会、国务院、全国证协、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
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
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
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
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
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
油坊店乡: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
油坊店乡:召开2016年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